如果说,有一种植物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,你会不会感到惊讶?其实,在夏朝时期,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植物延续至今,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韭菜就是其中之一。据本草考证,韭作为祭祀品在夏商时代已经存在,韭在秦汉时期已有人工栽培,宋代种植广泛,宋代及之前,以韭、韭根和韭菜子等部位入药,清代韭根使用减少,现代以韭菜子入药为主[1]。韭不仅是一种植物,也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种中药,而且入药部位主要分为韭菜叶、韭菜根和韭菜子,不过现代被药典和中药学收录的,却只有韭菜子。韭这种植物,源远流长,也是具有良好寓意的植物,由于韭与久谐音,因此自古以来,韭菜便有着“长长久久”的美好寓意,诗圣杜甫更是用“夜雨翦春韭,新炊间黄粱”来与朋友家常酒筵,来表达情深意长。但韭菜作为中药,虽然没有“长长久久”的寓意,也没有“情深意长”的友谊,但它却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治病功效和养生妙用,而且,韭菜全身都是宝,无论是韭菜叶,或是韭菜根,还是韭菜子,都有着相似而同、同中有异的奇妙作用。不过,在现代,韭菜叶和韭菜根大多都是当做食物的,可作为食药同源的养生良品,但真正意义上作为中药的,还是以韭菜子(简称韭子)最为盛名。对于韭菜子的临床功效,最早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在《名医别录》中说,韭菜子可治“梦中泄精,溺血”,而这个功效几乎成为了韭菜子的代言词。后世医家对韭菜子的功效,大多都引用或沿用了《名医别录》的记载。不过,在梁代名医陶弘景的眼中,用韭菜子煮鲫鱼鲊对下痢有效;在唐代,名医陈藏器对于韭菜子的作用又继承了陶弘景的说法并且也有创新,首先认为韭菜子具有“止泄白脓”的作用,还提到了韭菜子可用于治疗“腹冷痛”。在五代时期,《日华子本草》对于韭菜子的作用,有了“暖腰膝,治鬼交,甚效”的概括。韭菜子的作用,真正意义上成为男人的“心头好”,还是在明代拉开了帷幕,并一发不可收拾。首先是《滇南本草》中直抒胸臆的讲到,韭菜子具有“补肾肝、暖腰膝、兴阳道、治阳痿”的作用。药圣李时珍对于韭菜子的作用如是说,韭菜子“补肝及命门,治小便频数、遗尿,女人白淫、白带”;而且《本草纲目》对韭菜子的附方中,讲到韭菜子可用于治疗梦遗溺白,虚劳伤肾、梦中泄精,虚劳溺精,梦泄遗尿,玉茎强中,腰脚无力,女人带下,及男子肾虚冷、梦遗,烟熏虫牙等疾病。而明代医学家倪朱谟在《本草汇言》中说,韭子“通淋浊,利小水之药也”,“此药专治遗精漏泄、淋浊,小便不通、不禁,女子带下者,能入厥阴,甘温而补肝及命门之不足,故专治下焦诸证”。韭菜子在清代也有医家对它进行研究,比如清代名医黄元御在《玉楸药解》中指出,韭子具有“秘精敛血,暖膝强腰”,“温补肾肝”的功效;《本草分经》对于韭菜子的功效归纳为“补肝肾、助命门、暖腰膝”,其实这些功效,与古代医家所说基本一致。对于韭菜子的临床应用,《本草再新》指出,韭菜子可用于治疗“筋骨疼痛,赤白带下”。《岭南采药录》更是对韭菜子的临床应用有新的见解,认为用韭菜子“烧烟熏之”,可以用来治疗“鼻渊”,认为韭菜子内服,还能“散跌打损伤积瘀”。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小的发现,但是却对韭菜子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,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。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5%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ucaizia.com/jczyl/116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