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在北京简单而满足的ldquo糊
博杂中现传统 粗犷中见讲究 留住北京味道 传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饮食文化 和长城、故宫、颐和园一样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京城各色美食 正是北京饮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,文旅君为您介绍 简单而满足的“糊塌子” 仪式感十足的“饺子” 糊塌子 糊塌子,北京人家家会做,饭店里也常常有售。比饼软,自带蔬菜,省事儿又有营养。 北方人好面食。白花花的面粉,蒸馒头、蒸花卷、蒸豆包、蒸包子、烙大饼、手擀面……实在懒得弄,就往热汤里下稀面糊,做疙瘩汤。 千百年来,北方人一直在研发面粉的新花样,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有人把新鲜蔬菜切成极细的丝,跟面糊搅和在一起,往热饼铛上一浇,就有了“糊塌子”。 专门做面食的大厨透露,和面糊的时候,点一点儿香油,在冰箱里稍微冷藏一会儿,做出来的糊塌子格外好吃。 另外,糊塌子的最佳伴侣是三合油,米醋、酱油、香油,再加上点儿手切蒜末,糊塌子蘸三合油,最后来碗小米粥。 简单,而满足。 饺子 饺子,在中国是个神奇的存在。神奇到就像一本使用了一千八百年的日历。 除夕吃饺子,大年初一吃饺子,大年初五吃破五饺子,头伏吃饺子,立秋吃饺子,立冬吃饺子,冬至吃饺子,大寒、小寒吃饺子,就连出远门,都要吃一顿饺子。结婚这等大事儿,也要煮几个饺子,还不给煮熟了,问你:“生不生?” 中国人为了吃饺子,真是想尽了理由。 有了这些理由还不够,还有“饺子就酒,越喝越有”的说法,甚至更有“好吃不过饺子,舒服不过倒着”的“远大理想”。 咱们为什么这么爱饺子呢? 估计还是跟咱们东方独有的“年文化”有些关联。过年,辞旧迎新,更岁交子,不论贫富贵贱,都是个充满希望的喜庆时刻。这个时候吃的饺子,自然是自带喜气儿,天生就讨人喜欢。 而且,饺子也非常有营养。一张皮儿里,可以包罗万象,喜欢吃什么,就往里包什么,原汁原味,能吃得出食材的本来味道。 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,擀皮儿的擀皮儿,和面的和面,调馅儿的调馅儿,真是一幅共享天伦的美好画面。 最重要的是,到点儿吃饺子,让一顿普通的饭,有了仪式感。 清宫档案记载,清代皇帝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左右,都要在弘德殿里头吃饺子。这是一项清朝皇帝必须举行的新年礼仪。新年的这一顿饺子,也是有着祈福的意义的。 而且,由于乾隆皇帝笃信佛教,所以,他这一顿饺子,是素馅的饺子。有学者考证,乾隆皇帝大年初一一大早吃的饺子一般有两种馅儿,一种是马齿苋、金针菜和木耳,一种是蘑菇、笋丝和面筋。 在民间,就百花齐放了。猪肉可以与一切食材搭配,韭菜更是其中的灵魂。 牛羊肉的馅儿要配洋葱,鲍鱼海参也能做馅儿。素的更是天花乱坠,随心所欲。西红柿鸡蛋、西葫芦鸡蛋、土豆丝馅儿,还有臭豆腐馅儿的,真的是心想事成,想吃什么包什么。还有人在馅儿里包新的硬币,谁吃到了,就代表幸运降临,能开心一整年。 为了更好地吃饺子,北京人还会在腊八这天,做腊八蒜。 腊月初八这天,是北京人非常忙的日子。既要做腊八粥,又要做腊八蒜。剥蒜、买醋,必须是全家总动员。醋和蒜泡在坛子里了,大人孩子,就开始等着过年了。 临近除夕这一天,坛子里的蒜绿了,透着春天的气息,醋也不那么酸了,有点淡淡的甜香。家里窗台上的水仙,也开了,清清香香的,沁人心脾。 忙碌了一年,新的一年,又要开始了。祝福明天的日子,会更好。 今天的“吃在北京” 就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: 《老北京述闻饮食名馔》 图片来源: 视觉中国 -END- 相关阅读 ★汤浓味厚的“卤煮”、魅力无穷的“包子” ★形似门钉的“门钉肉饼”、过瘾解馋的“炖吊子”、皮焦馅嫩的“水煎包” ★细数京城小吃:“炒肝儿”“油条”和“半焦” ★京城名店之“仿膳”和“森隆” ★名噪一时的老北京“八大春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ucaizia.com/jczyl/10666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原来夫人才是最强大佬一场告白
- 下一篇文章: 商洛,一座慢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