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云新闻记者王爱滢摄像高飞在长沙路一幢闹中取静的小楼里,一家叫金石唐果的小店偶尔会迎来几位路过的客人。客人们对店里的点心都很好奇,这里卖的产品叫唐菓子。唐菓子?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的时候,以为是天津人常吃的早点,油炸糖馃子。当然不是,它是一种历史可以追溯一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点心。唐菓子传统糕点制作工艺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这种很多人感到陌生的点心从何而来呢,还要从一对夫妻的一次旅行说起。日本旅行,遇到“和菓子”焦敬岩李欣夫妇和唐菓子结缘是在五年前去日本旅游的时候。二人在京都逛到一家点心店,被橱窗里精美的点心“颜值”吸引,就进店去品尝。看到手作师现场制作点心的过程,品尝到绵软香甜的点心,二人对这种叫做“和菓子”的点心和手作师娴熟的技术印象深刻。和菓子是日式点心的简称,以外形精美、造型多变著称。二人回国后,查阅这和菓子的资料,发现和菓子来源于中国,是唐朝的时候,由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,逐渐在唐式点心的基础上,演化成现在的样子。当时,焦敬岩和李欣刚生完第二个孩子,本来有稳定工作的二人,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,已经萌生了创业的想法。正在选择创业项目的他们,对和菓子产生了兴趣。从小就对绘画、手工艺感兴趣的李欣,开始自学和菓子制作,她买了很多相关书籍,照着学习模仿,但只能依葫芦画瓢,离以此为业的水平相距甚远。在学的过程中,李欣有点“上头”,下定决心要去日本找老师学习。在焦敬岩的支持下,李欣辞去原本的婚庆策划工作,专程去日本向和菓子师傅学习。从染色、揉制到用各种工具塑型,李欣在老师的指导下,手艺有了长进。日本的和菓子师傅在传授技艺时,有严格的师道传承体系,要想完全掌握制作技巧,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。李欣在参加学习课程外,更多还是自己苦练,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。凭借悟性和勤奋,经过一年多时间,李欣算是掌握了和菓子的基本制作技法。日本的老师对原料的具体配方并没有和盘托出,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。焦敬岩和李欣一开始只能从日本买原料,每次在行李箱里装上几公斤。到了创业准备阶段,两人就开始琢磨自己配制原料了,包括皮料馅料的成分。为此,他们专门请教了一些中式糕点师傅。每次提到这些上了年纪的中式糕点师傅,李欣都有点激动,他们在原料挑选、火候把握、制作手法上精工细制的匠人精神,也是李欣在学艺同时学到的另一个方面。复原唐朝技法,做出“唐菓子”夫妻二人有比较明确的分工,当李欣在学习和菓子制作技巧的时候,焦敬岩一直在做市场方面的调查。他跑了天津市面上所有知名的甜品店,品尝各种热卖的糕点。他一度考虑过加盟连锁糕点店,那样无论从技术还是品牌知名度上,都有优势,研发和营销的投入也要小得多。他们为什么就认准了做这个唐菓子呢?焦敬岩和李欣接触到的日本和菓子师傅,在授课的时候都会讲和菓子来源于中国,来源于唐朝,在日本的史料中记载了遣唐使带回的八种中国点心制作技法,就是“唐菓子”。他们一方面有一种亲近感、自豪感,而同时也有一种遗憾,因为同类产品、包括一些技法,他们在国内却没有看到。出于文化认同感,夫妻二人从在中国开一家和菓子店的初衷,转变成把和菓子中的中国古老点心技法带回中国,做唐式点心的决心。但是要挖掘、恢复中国传统唐式点心的制作技艺,又谈何容易。首先要突破的还是技术关。虽然和菓子的制作技艺因袭了唐朝点心的技法,但在外形上,更多的是体现日本的文化元素。李欣决心在和菓子的制作方法上,从造型和寓意上体现中式,尤其是唐朝的审美和文化。李欣查阅了很多历史、美术、工艺方面的书籍,去博物馆看展,看到唐朝的工艺品就拍照记录,考证唐朝时期的纹饰造型特点。两人还收集了不少中国各地糕点模具,从中获取灵感,借鉴其中有代表性的图案。就这样,经过一年多的学习、准备,焦敬岩和李欣二人从原料、技巧和造型上,在日本和菓子的基础上,摸索出中国唐式点心的制作方法,创立了金石唐果的品牌,制作“唐菓子”。五大道开店,半年关张他们先是在南开区的一家产业园里租了一间工作室,手工制作点心。工作室不大,有一百多平方米。他们的推广途径也很简单,通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ucaizia.com/jczzz/62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