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周丨马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综合管理
编译/正月 马凡综合征(Marfansyndrome,MFS)是最常见的一种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,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,发病率为1/-1/。 其罪魁祸首是FBN1基因,位于15号染色体,它编码的原纤蛋白-1是细胞外基质中微原纤维的主要成分。该基因突变后可累及心血管、骨骼肌肉等系统,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长骨过度生长、眼球晶状体异位及主动脉根部动脉瘤。 ▼诊断 年,Dietz等报道FBN1基因突变导致了马凡综合征;年,Ghent疾病分类学标准建立起来,也强调了基因改变在马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;年,诊断标准进一步修订,更加重视主动脉根部扩张和晶状体异位对于诊断的意义,详见表1。 表1诊断马凡综合征及相关情况的Ghent标准(修订版) Z评分依赖超声心动图测量。明确有FBN1基因突变很重要,患者阳性检出率达97%。 马凡综合征还有诸多其他临床表现,根据对诊断重要性的不同,形成评分系统,如表2所示: 表2马凡综合征诊断的系统评分 年轻患者的诊断:将诊断标准应用于小于20岁的个体需要特别谨慎,尤其是散发性疾病的患者,因为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出现其他临床特征。 修订版Ghent标准推荐将以下分类用于存在MFS特征但不符合MFS诊断标准的20岁以下个体: 不存在FBN1突变的情况下,如果系统评分低于7和/或主动脉根部测量值为边界值(Z评分3),则诊断为“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病”。 如果在散发或家族性病例中发现FBN1基因突变,但主动脉根部Z评分小于3,则诊断为“可能的MFS”。 由于存在发生主动脉疾病的潜在风险,系统表现提示MFS但没有心血管受累的20岁以下个体应每年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。 ▼临床表现与处理 心血管系统: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十分明确,患者致死的主因就是主动脉根部夹层。心血管系统的其他表现包括二尖瓣脱垂、肺动脉扩张、左室扩张。通过临床查体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发现。 大约50%的马凡综合征年幼儿童存在主动脉扩张且随时间进展。超声心动图发现约60%-80%的MFS成人患者存在主动脉根部扩张,并通常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。 一般用β受体阻滞剂来控制心血管方面的症状。 手术治疗主动脉扩张的时机并不确切,年ACC/AHA/AATS指南推荐MFS患者在外径大于等于50mm时进行择期手术,以避免急性夹层或破裂。外径小于50mm时进行手术修复的适应证包括:快速增宽(>5mm/年),有在直径小于50mm时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家族史,或存在进行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。 对于儿童,根据体型对参数进行调整尤为重要。在12岁以下的儿童中,无论是否有主动脉扩张,夹层都是罕见的。对于这些年龄较小的患者,手术适应证是满足对成人的干预标准的动脉瘤、快速扩张(>10mm/年)以及进行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。 眼部异常:建议马凡综合征患者例行每年检查眼部,重点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ucaizia.com/jczgx/527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孩子身体有点鸡胸,怎么通过健身改善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