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功法

1、松立式:同第一节松立式相同。

2、拉气:两皆向前抬起至小腹前,肘部弯曲,掌心相对,虎口向上。

用逆腹式呼吸法,即吸气肚子内凹,呼气时肚子外鼓。吸气时两掌向外拉开;呼气时,两掌向里合拢(保持一定的距离),一开一合为一次,共做9次。意念集中在两手劳宫。

3、揉气:左掌在下,右掌在上,两手无须相碰,劳宫相对,置于小腹前,然后按顺时针揉动右掌。随着揉掌动作,意想:天地真气已收聚掌心,揉成气团,最后揉成了一颗闪光的宝珠。

4、蛹动:揉转9次后,双手叠于丹田,意想“宝珠”已被送进丹田,体会丹田气感片刻之后,深吸一口气(连同吞咽津液)沉入丹田屏住(吸气时肚子外鼓),用双手蛹动腹部,轻重适当。并想象丹田内的“宝珠”随着默念数字沿任督二脉主要穴位运转起来了。每蛹动一次,默念数字一次,数至9后呼气,快慢自我掌握,反复练习,共做9次。静养数分钟后收功。数字与穴位的对应关系:1、下丹田;2、会阴;3、尾闾;4、命门;5、大椎;6、玉枕;7、百会;8、上丹田;9、中丹田。

二、功理

下丹田位于人体中部,是人体聚集真气部位,是男者聚精,女者养胎之关键所在。因此,这里的真气充足与否,立接关系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。下面分三个方面介绍机理:

1、拉气:通过两手拉气,左右手阴阳相合(传统中医认为,左手为阳,右手为阴),便能瞬间产生生物磁场。在双手劳宫与外界交换能量的同时,在磁性场作用力下而把大自然中的精微之气吸入体内,这叫“外气内收”。

由于在下丹田处拉气,外部电位较高,按电位差原理,高电位必然流向低电位,因而下丹田生物电能较快地得到补充。有些人练习到一定程度时,吸斥之力更强。如果再进一步修炼提高功力,将会出现更强烈的生物电能。所以,有些病人在气功师发功时,会产生触电的感觉,这是人体微粒流电路辐射强度提高的表现。练功有素者还可以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层、功深者光层明显而透亮。人体光的强弱可以反映出人的气质和健康程度。

2、揉气:揉转双掌之后,在生物场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向心力,犹如江中之游涡,能把江面上的一些物体吸入江底。同理,在向心力的作用下,也能把周围的精微之气吸过来聚集成团,通过“定心”而输入丹田,使丹田之气更为充足。

3、蛹动:细胞进行能量交换的方式是蛹动(也有称为振动的)。通过蛹动后的震波不断进行更新代谢,吸收能量。人体某处有病,就说明该处的细胞蛹动功能减弱,长期缺乏能量将造成细胞的衰老或死亡,而维持细胞的生命力主要靠气化良性循环.即蛹动---气化---蛹动,循环往复,蛹动不息。

“拉气蛹动法”与本功各式的有机结合,能在外部蛹动的基础上,带动内部蛹动而不断产生气波,并通过这一气波之推动力,进一步提高和帮助心脏泵血功能,促使血流量加快,缩短血管尾梢的周期循环,用以温养“边远地区”衰老的细胞。

蛹动丹田时数数至9,每个数字代表一个穴位。气路的运行方向也会因人因时而异,不能完全等同。如有些人在某时辰内练功,小周天气路循行方向是顺向,而在某时辰内则又成了逆向。如果不注意这一问题,乱导引气机运行。结果是适得其反。尤其是初入气功门的同道,未曾达到“以意领气、气随意行”的阶段时,更应引起重视。

“蛹动通周法”是按子午流注的自然循行规律编程序的。蛹动丹田时,只要默念数字就可以代表穴位,气就会按其循行规律运行。避免人为气机导引而出现偏差。

三、效应

丹田气感充实,发热部位逐渐扩大,肠鸣音较前明显,任、督脉有气流窜动感,背部热感增强,双手劳宫能随意发放外气,脏腑功能逐渐得到增强。

四、注意事项

1、本式“拉气”与“揉气”是开通劳宫穴、发放外气的训练方法,也是采气、聚气的过程。习练时应循序渐进,不宜过量,并配合蛹动同时进行。每次练习以9次为宜。

2、由于蛹动时是采用顺呼吸屏闭法,如果身体极度虚弱,患有严重心脏病和内脏动过手术未愈者,可暂时不用此法,改用自然呼吸法即可。蛹动丹田时要轻而慢,待身体逐渐恢复正常时再用屏闭法练习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ucaizia.com/jczcf/75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