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龙商业的青岛韭菜收割史
上次你张老师推出《万达青岛的韭菜收割史》之后,读者感慨不少,尤其是高价投资商业的,这次再写姊妹篇。说说宝龙这十多年来收割商业地产韭菜的旧事。 福建宝龙在地产企业里算是一个比较奇葩的,它在闽系企业里起步很早,就是做不大;别人做住宅,他非要做商业;做商业这么多年,也没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。 这就是个底色和基因的问题了。这跟创始人许健康有关,这个福建人年轻时闯荡澳门,赚得第一捅金的方式,至今是谜。有人说是靠编织袋,还有人说是靠赌场。 商业地产的开发本身就是高门槛,有其专业性和资金要求,宝龙北方拓展的核心便到了我大青岛。 第一个项目可了不得,乃是城阳核心地段,和万科魅力并列的40万平大商业。其实那时的城阳根本养不活这么大体量,现在也难。 宝龙不管,一下子推出来多套商铺,如同蜜蜂窝一样,拼命销售了几年,卖了一半,你张老师依然记得网签数字永远停留在了套上,也就是说,割了棵韭菜。后来交房了,暴露原型,门前冷落鞍马稀,很快一片片的倒逼关门,不到两年,全部空荡荡,去了一看,那才叫惨,大屋子里门可罗雀。 唯有旁边的酒店经营不错,而08年因为资金链问题,宝龙住宅第一个降价,才,引发当年城阳楼市价格大战,老业主也大闹,买到的也算捡了便宜。所以,韭菜不韭菜,全在住宅和商业一念之间。 城阳以惨淡收场的同时,李沧区为其开启了大门。李村中心商圈好地段已经没了,那就去李村河南吧,于是在百通花园对面给拆出来一片狭长沿河地段,于是,李村河畔,又鼓起一座宝龙广场。天然的地段缺陷,让项目死穴明显。但毕竟是市区,于是紧锣密鼓开卖,住宅便宜,才多,尽管后来频发物业管理事故,但也值了。 李沧宝龙的商铺定价就有点狠了,到元,这在当时就是个天价,但架不住韭菜们的热情,你张老师当年在现场的印象极深,有个戴大金链子的大汉为了尽早买到商铺插队,和后边排队的一位青岛大妈现场争执起来。当时你张老师就感慨不已:做个中国人容易么,当韭菜都如此心急,争得打破头,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啊。 后来李村的宝龙大家也都知道了,不停的停业翻修,不停的折腾换业态,现在能活下来,是因为基本上成了孩子培训基地了。但你想想这租金才多少?好几万的单价,当初可以买多少住宅?换成现在是多少钱?韭菜的苦涩不就在这里么。 李村项目尚未完结,宝龙马不停蹄又跑去了即墨。即墨这么多年来,城中村遍地,领导们也着急,热邀宝龙前来改造,一个4倍容积率60万平的大盘降临城中心。 市场当时有些难,先卖住宅,还不错,五六千甩了不少,也就是成本价。赚钱还是靠商铺,想到即墨人民土豪多,那么有钱,一平两三万,因为容积率高,只能做内街,越卖越难卖,搞包销,降价到一两万,前期买了的,尚未开业,又吃了哑巴亏。至于大量的公寓,最后也是四五千往外甩,基本上也没啥利润。 经过数年努力,即墨中心终于崛起一座大型综合体,商场还不错,算是经营住了,但是交通确实拥堵不堪了。 当地领导很高兴,引为政绩,恰巧调任胶州,于是顺便把宝龙又引进了胶州。把当时很艰难的绿城的地块切下黄金一角,给了宝龙,这是胶州最好的地脚,所以,项目可谓顺风顺水,无论住宅还是公寓,都是销售火爆。商业地段好,无竞争对手,总算经营还不错。这个项目确实赚了利润。但领导又有了新要求,要求在支援一下大沽河建设。 于是宝龙又在大沽河西岸,少海的北湖北岸,修了博物馆、美术馆等等系列工程,基本上把胶州项目赚得利润又奉献了出来。然后拿了几百亩地,要做别墅。那时少海真是艰难时刻,几个别墅盘每年卖个位数,宝龙项目于是就一直处在规划研究中,终于到了年,市场好转,把所谓的订制别墅以极为便宜的价格甩卖了,大大松了一口气。 然后就是年三月的调控,胶州价格暴涨,而宝龙的房子基本没了。宝龙在青岛其他区域一直是割韭菜,而在胶州反而被摁在大沽河割了韭菜。 所以,这个项目基本上终结了它在青岛的一路跌宕的商业地产韭菜史。 十年四座宝龙,几千套高价商铺,几千套平价公寓,几千套一般的住宅,留下很多购房者很多遗憾。宝龙这个名字,在青岛这么多年,可谓毁誉参半。 为什么会这样?一位宝龙老员工揭示了真相:因为无论许健康还是许华芳,这爷俩从来就没想到做什么长远品牌,就是短期盈利,有韭菜就割,赚了就走,这和万达等有天壤之别。 除了青岛,胶东半岛县城也成为宝龙收割之地,海阳和蓬莱海边都圈下不小的地,你张老师都去看过,蓬莱总算还不错,海阳基本长满草。 市场转换时节,买房风险增大,想要不当韭菜,请加入问房圈。 张老师赞赏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ucaizia.com/jczcf/3330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原来这么多年都误会韭菜了
- 下一篇文章: 重大信号终于动手了,要查冯小刚们在国